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光led灯的发光原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白光LED灯的发光原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led灯为什么有黄光和白光?
LED灯之所以有黄光和白光,是因为LED灯的发光原理不同。黄光LED是通过使用黄色荧光粉来转换蓝光而产生的,而白光LED则是通过使用蓝光LED与***荧光粉的混合来产生的。
黄光LED适用于需要柔和、温暖氛围的场合,如卧室或客厅;而白光LED则适用于需要明亮、清晰照明的场合,如办公室或厨房。因此,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环境,可以选择使用黄光或白光LED灯。
led白光是全光谱吗?
LED白光通常并不是全光谱,因为它的发光原理是通过在不同内部注入电荷的方式来产生发光,因此它只能在有限的波长范围内产生光。
目前,LED白光通常使用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的技术,这种技术只能在蓝色和***波长附近产生较高的亮度。虽然LED白光不是全光谱,但是由于其占用的空间小、使用寿命长、效率高等特点,因此在照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荧光物质发光原理?
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1],指的是当某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光照射时,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立即退回基态发并发出出射光的现象。很多荧光物质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荧光可用于照明、生化、医疗、宝石和矿物鉴定等领域,它和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冷光有本质不同。检测物质荧光量的仪器为荧光分光光度计,石油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荧光。
荧光产生的原理:
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围的一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
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所以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所以产生荧光。
另外有一些物质在入射光撤去后仍能较长时间发光,这种现象称为余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
扩展资料:
常见的荧光灯就是一个例子。 灯管内部被抽成真空再注入少量的水银。灯管电极的放电使水银发出紫外波段的光。这些紫外光是不可见的,并且对人体有害。所以灯管内壁覆盖了一层称作磷(荧)光体的物质,它可以吸收那些紫外光并发出可见光。
可以发出白色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由半导体发出的光是蓝色的,这些蓝光可以激发附着在反射极上的磷(荧)光体,使它们发出橙色的荧光,两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就近似地呈现出白光。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照或者其他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大多数情况下,发光波长比吸收波长较长,能量更低。但是当吸收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收现象,导致辐射波长短于吸收波长的情况发生。当辐射波长与吸收波长相等时,即是共振荧光。
常见的例子是物质吸收紫外光,发出可见波段荧光,我们生活中的荧光灯就是这个原理,涂覆在灯管的荧光粉吸收灯管中汞蒸气发射的紫外光,而后由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实现人眼可见。
扩展资料:
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
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或橙***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主要优点是: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2、四乙基罗丹明(R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最***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最***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
4、藻红蛋白(R-RE):本品为无定形,褐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最大吸引光波长为565nm,最***射光波长为578nm,呈明亮的橙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故被广泛用于对比染色或用于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抗体的双重染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光led灯的发光原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光led灯的发光原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